当前位置:首页  社会服务

《安徽日报》刊发开云(中国)官方崔连标教授理论文章

发布时间:2023-10-18浏览次数:80

 2023年10月17日,《安徽日报》第6版“思想周刊”上刊登了开云(中国)官方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崔连标教授的理论文章《把握安徽新型工业化的重点和关键》。文章指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安徽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要坚持久久为功,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错位发展相结合上务求突破,针对我省发展情况,在科技创新、错位发展、数实融合、人才培养等方面下足功夫,持续发力。

 《安徽日报》报道链接:

 https://szb.ahnews.com.cn/ahrb/layout/202310/17/node_06.html#c997931

 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把握安徽新型工业化的重点和关键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工业是综合国力的根基,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新型工业化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重要论述,极大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对工业化的规律性认识,为我们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近年来,安徽积极响应国家部署,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产业集群能级跃升成效明显。未来,安徽推进新型工业化要久久为功,务求突破。

 一是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一方面,市场是新兴产业成长壮大的重要推动力,经历激烈的市场竞争,可以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壮大,能让富有竞争力的企业行稳致远。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可能存在核心技术不成熟、市场应用面不广等问题,要发挥政府的战略导向与市场弥补作用。因此,必须将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有力支撑。一要科学制定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抓住产业升级及产业转移的时机,发挥安徽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招商引资,依靠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引进重大项目;二要围绕十大战略新兴产业实施“双招双引”,健全由省领导牵头负责的专班推进机制,为新兴产业发展“排忧解难”;三要深化“以投带引”的招商引资模式,设立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挖掘公共资金对社会资本的撬动能力,把支持初创期科技企业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作为重点投资方向,在企业最需要支持的关键时期给予资金支持。

 二是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进新型工业化应处理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系。当前,一些地方对传统产业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把传统产业等同于落后产业和淘汰产业。实际上,传统产业仍是我国制造业的主体,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安徽推进新型工业化,要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两手抓,不仅围绕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谋篇布局,推动形成新的增长点;还要对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改造,通过技术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等方式,提升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三是全面推进与错位发展相结合。推动新型工业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产业、科技、财税、法律、环境和人才等方方面面,这就需要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通过对新型工业化相关的体制机制和政策进行优化调整,确立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施路径和政策保障。当然,新型工业化的推进也要考虑地区差异,遵循市场规律,综合自然资源禀赋、产业发展结构和环境承载能力,因地制宜、因业施策和错位发展,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减少过度同质化竞争。尽管安徽致力于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但工业化发展的区域不均衡性依然突出,以合肥为首的江淮地区经济突飞猛进,工业化水平较高,而皖北地区工业化水平偏低、城镇化发展滞后。因此,要加大支持皖北地区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力度,立足皖北各地产业基础、国土空间、人力资源和承载能力等,实施“一市一策、一县()一策,增强推进皖北地区新型工业化的针对性、有效性,提高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系统性、协同性。

 针对安徽工业化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能力还不足、工业大而不强的格局尚未根本改观等问题,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要下足功夫,持续发力。

 一是坚持科技创新。创新是新型工业化的根本动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全面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围绕安徽十大战略新兴产业,开展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完善赛马揭榜挂帅等机制,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大重大科技攻关,加快突破一批核心技术,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对新型工业化推进的支撑作用。

 二是坚持错位发展。皖北、皖中和皖南在工业基础、资源禀赋和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差异性明显,故不同地区新型工业化的推进策略、实施路径和支持举措应有明显不同。进一步完善不同类型城市的新型工业化方案,按照工业主导型、农业优先型、生态功能型和文旅赋能型等合理界定各市(县)的主体功能区定位,明确不同类型城市新型工业化的主攻方向和实施举措,通过重点推进与分类施策,推动各地区新型工业化的错位发展,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新型工业化格局。

 三是坚持数实融合。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数据作为生产要素,不会因使用而发生损耗,这有利于打破传统生产要素有限供给对发展形成的制约。另一方面,数据也会对其他生产要素形成替代,如人工智能的发展增加了工业机器人的使用,这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水平。当前,数实融合在实践中也存在诸多挑战,包括区域间、行业间发展不平衡导致的数字鸿沟问题,部分传统工业企业受限于资金和技术压力可能放弃数字化改造,以及数据存储、传输和共享中存在的泄密风险等。未来,安徽要密切关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水平,制定和完善数实融合政策支持方案,切实发挥数字经济对新型工业化的推动作用。

 四是坚持重视人才。新型工业化推进需要大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安徽虽是人口大省,但受限于人口外流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短缺,现有人才储备并不能满足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需要。为此,一方面要紧盯外流人口,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大力实施“人才回引”工程,推动“人才回皖”和“产业入皖”相结合,发挥回流人口省内再就业红利。另一方面,加强省内高等教育资源的投入,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提升学科专业与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契合度,培养更多具有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新型工业化推进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撑。

(撰写:党委宣传部  金义旻;审核:党委宣传部  徐翠平)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