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2022年5月12日第4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伟大变革”刊登开云(中国)官方经济学院黄敦平副教授理论文章《谱写新时代乡村发展新篇章》。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新时代“三农”问题如何解决、农业基本盘如何稳住,既是重大理论问题,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行动指南。确保稳产保供,盘活农村巨大潜在需求,促进农业农村稳步发展,守好“三农”压舱石,主动补齐“三农”短板,深挖“三农”潜力后劲,强化“三农”基础支撑,为开新局、应变局、稳大局提供坚定支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中国应对国内国际复杂多变形势、警惕防范各项风险奠定基础。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综合机械化率稳步提升,“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主旋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完善,农村改革“四梁八柱”制度框架基本形成。
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这一论断不仅体现党中央有决心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解决好“三农”问题的信心,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乡村迈向振兴新征程,不仅有助于解决农村地区发展不充分问题,而且为我国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引擎”。
乡村振兴助力农业农村发展增希望。在奋力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历史关口,将乡村振兴战略摆在关键位置,能夯实乡村经济基础性作用,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乡村振兴坚持以民兴为目标,以产业兴为内生动力,推动农村地区产业变革、基础变革、动能变革,带动乡村产业迸发新动能。一群爱农业、懂农业、善经营的“新农人”将“互联网”等新要素带入乡村,加快农村现代化步伐,站在乡村振兴的“C位”,重塑新时代农民新形象。全力构建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业规模经营格局,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活力,探索出新的经济合作模式,有助于农民对接市场需求,也为农民与市场产生良性的互动提供新平台。
现在,发展乡村产业,不像过去就是种几亩地、养几头猪,有条件的要通过全产业链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创造更多就业增收机会。要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农村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转变,把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县域。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既要有速度,更要高质量,实现健康可持续。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广大农民过上美丽宜居乡村生活的“接力赛”。人才是关键,强化乡村人力资本开发,让愿意返回家乡、建设家乡的人大展手脚,让支援乡村、回报乡村的人大施所能,搭建新农人发挥聪明才智的大舞台,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队伍保障。产业振兴是基础,发展多功能农业,延伸产业链、锻造价值链、完善利润链,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等新业态,实现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民增收有路。文化振兴是动力,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增加乡村优秀文化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激发农村文化活力,为农民提供汲取更优质精神养分打造平台。生态振兴是支撑,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方式向绿色转变,实现乡村经济社会绿色化转型,构建宜居宜业乡村。组织振兴是保障,多元共治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提高在农村公共服务和应急管理的自治水平,保护农民权益。
乡村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新天地,需坚定信心、咬定目标,苦干实干、久久为功,以党为核心凝聚全社会合力,促进农业稳粮增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谱写新时代乡村发展新篇章。
(撰稿:经济学院 舒文亮;审核:经济学院 李强)